對象
項目工作人員
目的
案例分享:藍灣小鎮打造經驗
內容
NO. 1|壹
4月12日,行程排滿會議的宋衛平,依然堅持抽空,跟藍灣小鎮的操盤團隊進行了一次對話。
面對新任鎮長俞麗婭,宋衛平感慨互聯網時代的變化。
這剛好呼應了藍灣小鎮的新主張:“故鄉在藍灣”應該不止是在春節。
在綠城小鎮看來,小鎮建設的唯一前途,就是變成常態居住的可能性。辦公、教育和醫療,越來越成為重中之重。
比如,我們熟悉的美國卡梅爾小鎮,一開始也是因為自由職業者、藝術家群體定居發酵,逐漸形成一個生活方式閉環,才有了今日之盛名。
今年春節,藍灣小鎮的入住人數達到了近萬人。這個數字還將在今后幾年節節攀升。小鎮全部交付后,預計入住總人數將達到 4-5萬人。數萬人的就餐、出行、醫療、安保、保潔,都將在小鎮內集中解決。每一項需求帶來的壓力,隨著交付戶數增加,都呈幾何級倍增。
面對這一局面,新鎮長俞麗婭迅速明確了自己的身份——“小鎮的首席服務者”。
信奉“行動哲學”的她,開通了“藍灣鎮長服務”的微信服務號,打開與業主直接溝通的渠道。藍灣班車、食堂等優化方案迅速出爐,征得業主同意后立刻實施。
同時,針對藍灣小鎮“鐘擺式人流”的服務提升方案,也正在加緊研究。
在綠城看來,藍灣小鎮并不是一個普通的旅游大盤,而應該是一個真正的理想小鎮。 服務,將是它不變的主題。
NO. 3|叁
但是小鎮要形成服務的閉環,就需要把許多優秀的城市資源,甚至是二三線城市里的配套帶入到小鎮。
目前的藍灣小鎮,已經有了兩個業主食堂、3000㎡藍灣健身中心、環島易購超市、園區巴士,以及疍家漁排的海鮮等生活服務配套。
但是在他們看來,這還遠遠不夠。
接下來,他們將從孩童、老人、物業三個方面,著手建立365天不間斷的“強化版”服務體系。尤其要在教育和醫療保障上進行發力。比如,小鎮里會配置兩個教育系統,一個是針對0到16歲小業主的“第二學堂”,另外一個是匹配60歲到120歲長者的“頤樂學院”
像到了寒暑假,如果父母工作忙,爺爺奶奶就可以帶著孩子來到小鎮。
在水清沙幼、椰林樹影的自然風光中,孩子們可以體驗琴棋書畫、游戲電影等輕松有趣的第二課堂。
老人們則可以在頤樂學院學習書法、養生,在充實中咂摸歲月的美好。
另外,小鎮里也會引入健康板塊,涵蓋日常健康管理、醫療診斷到康復系統。
未來,綠城小鎮的首個理想生活服務公司還將在這里試水。它要為小鎮居民充分考慮到未來10年,甚至全生命周期的生活需求。
NO. 4|肆
這些潤物無聲的服務體系,很難畢其功于一役。為此,綠城小鎮首次提出在藍灣實踐“十年行動綱領”。
在這份綱領里,小鎮未來十年的將被分成三步曲。
第一步由綠城主導,搭建服務的框架和內涵;第二步會移交給專業的生活服務公司,讓服務體系持續成長。
最后一步,小鎮將實現業主自治。從家長、樓長、里長,到副鎮長、鎮長助理,綠城對每一位業主代表的職能崗位都已有設想。
在他們看來,“讓家人服務家人,這個社區才有溫情,才有可持續的活力”。
“人人皆是服務者”也成為“新鎮長”俞麗婭一句工作格言。今年,她將開啟針對小鎮居民的“眾創計劃”,鼓勵業主發揮自己的特長,在小鎮創業,服務其他業主。
承載大部分服務的容器,將會是藍灣小鎮的小鎮中心。
其實,現在中國的小鎮的開發普遍缺乏基于數量和功能方面的基礎研究,還沒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小鎮中心。
新加坡的“鄰里中心”模式,被視為可以借鑒的對象。
在新加坡,社區商業根據戶數不同,劃分為鄰里商店、鄰里中心、新鎮中心三個級別。
鄰里商店經營生活必需品,日用百貨和餐廳。鄰里中心經營中檔商品,會有診療所、餐館和小販中心。
新鎮中心的配套量級最高,會有娛樂設施、銀行、郵政局、超級市場等。
未來的藍灣小鎮中心,將集商業、文化、教育、醫療于一體,復刻新加坡模式的生機與活力。
三年前,“小鎮之藍 理想小鎮”研討會在藍灣小鎮舉行,這通常被視為綠城“理想小鎮”戰略的起錨之地。
現在,在“十年行動綱領”的指引下,藍灣小鎮正向迷人的藍海深處前進…
藍灣小鎮打造經驗,值得所有開發商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