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層領導質量意識培訓
1、質量的迷思
——認為質量是指好,或奢侈,或光鮮,或重量等,這些不明確的定義,將質量管理的過程變成許多事件,而不是完善的管理紀律。
——認為質量是無形的,因此是無法衡量的。
——以為有所謂「質量經濟學」,關于質量,多年來的流俗之見認為,做太好是劃不來的。
——認為質量問題的禍首在工人。
——認為質量源自質量部門。質量是行動的結果,不是單靠管區警察就能做到的東西。
2、制度能保證質量嗎?
教人管理之道的人,從事管理的人,都有一個共通之處:他們相信:決定什么是正確的制度,然后以為應用正確的制度,一切就會依照計畫的樣子產生。制度總是不能執行,原因是企業內部就像個人生活若是混亂的,它對制度就不起反應,它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很多公司瘋狂趕用ISO,ISO不會帶來改進也不能提供保障。
質量與其說來自制度,不如說來自管理層提出政策、教育及以身作則的方式。質量是上下管理層所取標準的反映。
3、什么是質量?
一組固有特性 滿足要求 的能力。
4、如何理解質量?
當你有需求,在買一件商品的時候,要對它各方面權衡(貨比三家)。如:1)產品的質量怎么樣?2)它的價格是否公平?3)供貨商的服務是否優良?4)這個產品使用起來是否安全?5)交期?看看那些廠家的產品更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你購買商品都是由一定的期望所決定的:或是商品的功能,性能,或是商品的外觀,或是公司的信譽,或是商品價格,或是他的牌子,或是他的服務。如果商品在使用中達到了人們的這種期望,你就感到滿意并認為這種商品的質量好(至少是可以接受的),反之,如果商品在使用中沒有達到這些期望,你就會作出商品質量不好的判斷。因此,從消費者角度來考慮,可以將質量簡單的定義為產品(服務)能夠滿足顧客期望的能力。所以那些真正符合消費者要求的產品,我們認為就是好的產品,好的質量!
5、顧客的需求?
質量,成本,服務,交期構成了客戶需求的四大要素。
我們的任務就是:按質按時按地按價將產品交到客戶手里,并提供優質的售后服務。
6、質量概念的演變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質量定義概念也在不斷的演變著:
符合性質量:20世紀40年代,符合性質量概念以符合現行標準的程度作為衡量依據,“符合標準”就是合格的產品質量,符合的程度反映了產品質量的水平。
適用性質量:20世紀60年代,適用性質量概念以適合顧客需要的程度作為衡量的依據,從使用的角度定義產品質量,認為質量就是產品的“適用性”。朱蘭博士認為質量是“產品在使用時能夠成功滿足用戶需要的程度”。從“符合性”到“適用性”,反映了人們在對質量的認識過程中,已經開始把顧客需求放在首要位置。
滿意性質量:20世紀80年代,質量管理進入到TQM階段,將質量定義為“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它不僅包括符合標準的要求,而且以顧客及其他相關方滿意為衡量依據,體現“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的原則。
卓越質量:20世紀90年代,摩托羅拉、通用電氣等世界頂級企業相繼推行6Sigma管理,逐步確定了全新的卓越質量理念——超越顧客的期望,使顧客感到驚喜,質量意味著沒有缺陷。
根據卓越質量理念,質量的衡量依據主要有三項:一是體現顧客價值,追求顧客滿意和顧客忠誠;二是降低資源成本,減少差錯和缺陷;其實質是為顧客提供卓越的、富有魅力的質量,從而贏得顧客,在競爭中獲勝。
7、質量的內涵
質量五個內涵:經濟性、滿意性、相對性、廣義性、時效性。
8、質量提高競爭力的利器
有講師學者曾經調查中國境內中外企業的經營者,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在市場上要想提升你的企業產品競爭力的主要措施是什么?當被調查的中國企業家,有83%認為提升企業競爭力好的方法是降價,但是100%的被調查的外國企業家認為要提高質量。就提升質量的這個觀點來講,中外的企業家觀點差別比較大。
我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相比在資金,技術,實力差距較大,惟有在質量,成本,服務上做好,企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9、質量利潤之源
為了取得更好的利潤,企業通常采取不同的手段,其一,擴大營銷,增加產能;其二,**合理安排活動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來提高公司利潤的方法通常被忽視。對于很多公司來說,因質量問題而造成的成本是非常可觀的,這種成本不僅包括檢驗、試驗活動,以及廢品、返工和投訴等明確應計入的成本,而且還包括發生在經理、設計人員、采購人員、監督者、銷售人員等身上的未能明確計入的成本,因質量的失敗他們不得不耗費大量的時間,如重新計劃、同顧客磋商、改變設計、召開會議等等,這些不明確的或隱含的成本很高。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質量成本。一般地說,質量成本約相當于銷售額的10%到30%,10%較正常,15%差,20%以上很差。利潤=銷售額-(質量成本 制造成本 管理成本)所以降低質量成本就能獲得巨額利潤,質量--利潤之源!另外,提高質量可以增加產品售價來獲取更多利潤。
10、人品決定產品--質量管理,以人為本
心態是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和認識心態就是內心的想法,是一種思維的習慣狀態。好的心情:
——使你產生向上的力量。
——使你喜悅、生氣勃勃。
——使你沉著、冷靜,工作效率高。
——感染周邊的人,工作氛圍好。
差的心情:
——使你不思進取,甚至頹廢。
——使你憂愁、悲觀、失望、萎靡不振。
——如果你的心情不好,就會跟別人發脾氣,不愿意配合別人的工作,人際關系就會緊張。
培養積極工作態度:增進對挫折的容忍力;挫折是生命的轉折點;調整自己的期望;坦然接納挫折,專注力爭上游;建設性自我對話;再給自己一次機會;越是挫折越有成長空間。
陽光心態的主要內涵
**,不能改變環境就適應環境。
第二,不能改變別人就改變自己。
11、管理者管理技能結構
自我管理:角色定位、心智修煉、時間管理。
工作管理:目標管理、有效溝通、績效評估。
人員管理:員工激勵、員工培育、團隊建設。
12、管理人員的職業化——管理技能
工作運行技能:
——計劃的制定、執行、監控、調整;
——工作的安排與檢查;
——問題的發現與解決;
——團隊的建設與績效提升;
——會議的有效性控制。
人際相處技能:
——對上、對下、橫向關系。
13、現代職業人的素質結構
包括:身體素質、職業素質、社會素質和專業素質。
14、樹立正確的質量理念
質量改善無止境
質量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質量重在預防
我們的工作就是零缺陷
質量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命脈
零缺陷,100%是可以完全達到的
15、管理者應具有的質量意識
就是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
一種“問”的態度——“要如何進行才會更完美?”
問題意識的消失——“這樣就可以了”的心態。
工作改進的幾大障礙:
確實是這樣,但我們部門則不同!
目前不是很理想嗎?為什么要改!
這種想法行不通,早在幾年前我們已經嘗試過了!
質量意識--不要逃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