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創新都需要有科技的支持、人才的支持,有良好環境的支持。”在5月20日的第四屆上海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弗里曼經濟學講席教授白重恩做了主題演講。他表示,中國在供給方面有一些特殊的特色。
首先是市場大,大市場可以提升創新的收益。比如互聯網平臺企業,基本上集中在美國和中國,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有一個大市場,這給創新帶來了非常好的優勢。同時,對于數字智能產業來說,由于規模效應很強,大市場也會帶來非常大的優勢。
二是人才資源豐富。中國有眾多受過理工科高等教育的畢業生,成為技術發展重要動力。有許多創新需要較多科技人員的投入。“比如說一些制造業,它的工藝改善需要現場各個環節的工程師、技術員去不斷尋找和觀察這個產業的機會,從這些方面中國有特殊的優勢。”白重恩說,另一方面,管理質量的改善也非常重要,管理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可為科技成果轉化為商業成功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三是消費者的心態開放。在一些發達國家,一些創新出現后,消費者的態度可能是猶豫的,但是,白重恩發現中國的消費者卻非常積極地擁抱創新,這為創新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
四是國家對創新創業的支持。“中國有非常多非常好的支持政策,創新創業者要了解這些政策,獲得更有針對性、更有力的支持。”
白重恩也指出了一些仍具有提升空間的地方。“比如政策環境方面,一些企業家會擔心未來會不會碰到政策紅線,如果說政策紅線可以劃得更加清楚,留下的空間更大一些,這對創新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些創新很有擊破性,比如說AI方面,全球發展速度非常快,如果不能奮力趕上,可能就會被落下,這時候就需要為AI創新提供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
白重恩認為,支持創新創業,需要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更加可預期的政策。“需要有支持創新的金融體系、長期資金,也需要更加優化的創新環境。需要重視產權保護、人才培養與配置、科技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并重,這樣才可以讓創新帶來經濟發展的動力。(解決)已知卡脖子問題和探索性創新要并重,不能只是解決已知的卡脖子問題,未來新的創新也可能會幫助我們繞過已知卡脖子問題,或者避免未來的卡脖子問題。”白重恩還提到,“國企和民企要更好的合作,這也是需要做的。有一些國企有非常好的創新沒有投入使用,但又擔心把創新轉讓給民企帶來國有資產流失。如何把國企更好的創新成果,在自己不能轉化的時候讓民企參與成果轉化,這也是創新政策當中要解決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