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要把臺灣史放在什么位置上來考察?
臺灣史是歷史學學科體系中的一個分支學科——中國史之下的分支,其學術體系應當與中國史基本相同,但作為一個分支又有其特殊性。如何把它放在適當?shù)奈恢眯枰懻摗?/p>
在臺灣有人提出“臺灣史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中國史的范疇之觀點立論,只有站在世界史的觀點才能看到臺灣在歷史與未來所扮演的角色”。這就是所謂“世界史視野”。還有人提出所謂“同心圓史觀”,說是要“從臺灣史出發(fā),擴及中國史、亞洲史以至世界史”,其目的是“不再把目光集中在中國”,要擺脫臺灣史與中國史的關系,有意“切斷與中國的關系”。這正是“臺獨”分子所鼓吹的。
在大陸有人認為臺灣史與中國史完全一致,“臺灣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不講或少講臺灣歷史與中國大陸歷史的差異。實際上,從1895年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開始,臺灣的歷史與全中國的歷史就有很大差異。這個時期的中國史經(jīng)歷過中華民國的建立、軍閥混戰(zhàn)、北伐戰(zhàn)爭、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等等,而臺灣走的是另一條道路。忽視臺灣史的特殊性也是片面的看法。
既要重視臺灣與大陸的共性和密切關系,關注歷史性、長時段的研究,又要重視臺灣地區(qū)的特性,臺灣與大陸的差異性。
總之,要把臺灣史放在與它有密切關系的中國史的框架里,并聯(lián)系到當時的世界歷史考察,這是完全必要的。不是孤立地研究臺灣史,而是把臺灣史放在與它密切相關的大背景下來考察,這樣才能得到全面的認識。正如研究中國歷史要有“世界中的中國”的觀念那樣,研究臺灣史也要有“中國中的臺灣”與“世界中的臺灣”的觀念。這樣才能擺正臺灣史的位置。
二、 構建臺灣史學術體系,誰是參與者?
臺灣史學術體系是否只由大陸史學界來構建,這個問題需要討論。
研究和書寫臺灣歷史之成果的主要受眾,不但有大陸人民而且還有臺灣同胞。為此,必須了解在多年來臺灣當局灌輸“臺獨”史觀下臺灣同胞對臺灣歷史的認知、情感、態(tài)度和由此形成的歷史記憶。身居臺灣的臺灣史學界人士,特別是研究臺灣史的專業(yè)學者,對此有深刻的了解。他們研究臺灣史經(jīng)歷了相當長的過程,有自己的經(jīng)驗和體會,也形成了一些理論和方法。臺灣學者在搜集地方史料方面有優(yōu)勢,在搜集整理口述歷史和臺灣史料數(shù)據(jù)化方面已經(jīng)做出很大的成績,這對于構建臺灣史學術體系有重要價值。所以,臺灣史研究的主要力量來自大陸和臺灣的史學界。構建臺灣史學術體系,兩岸史學界特別是兩岸研究臺灣史的專業(yè)學者,都應當是參與者。
兩岸都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各自也接受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臺灣文化也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由于社會制度不同,在史學觀點上必然存在差異。在臺灣研究臺灣史的專業(yè)學者中史觀也不盡相同,其中有些是持“獨派”的觀點。在構建臺灣史學術體系中如何處理彼此的關系是一個難題。
兩岸學界有必要建立臺灣史研究的交流平臺,先進行廣泛的交流,暢所欲言,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然后加以整理,有步驟地開展平等的對話和交流,只有互相協(xié)作才能建立互相認同的學術體系。
三、 兩岸學界對臺灣史學術體系怎樣才能獲得共識?
兩岸學者在臺灣史研究方面存在不同的史觀,對臺灣具體歷史也有不同看法,要形成共識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從差異、沖突到交流、融合,才能走向互信認同。
在這個方面,學術界在合作編寫有關歷史的過程中已經(jīng)有了一些經(jīng)驗。
第一是“論從史出”。例如,參與中日韓三國共同編寫《東亞三國的近現(xiàn)代史》的中方學者步平指出:“(三國)學者們非常注意吸納各方面的史實,盡量做到全面、均衡,既講日軍在侵略戰(zhàn)爭中的種種暴行,也講原子彈爆炸、東京空襲、沖繩作戰(zhàn)等日本人民所遭受的傷害。”“歷史觀的基礎是歷史認識,歷史認識的基礎是歷史事實,只有向年輕人介紹全面的歷史事實,才有助于共同歷史觀的建立。”參與編寫《中華民國專題史》的臺灣方面的學者張玉法指出:“在民國史的研究上,這套書基本上是保持中立的,不去論斷是非,而僅僅是把歷史的真相寫出來。”“這些年來對國共關系以外的題目,基本上都是憑史料說話,大多沒有什么分歧。”在存在分歧的情況下,拿出可靠的歷史事實,辯明歷史真相,才是最有說服力的。
第二是尊重包容、求同存異。互相尊重才能互相理解,尊重首先表現(xiàn)在傾聽對方的意見,特別是與我方不同的意見。尊重差異是要發(fā)現(xiàn)分歧的所在,或是否存在誤解,思考是否可能達成某些共識,而不是要求對方放棄自己的觀點。步平主持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的體會是:“在學術研究領域,即使是對于與自己意見不同的認識,也應當傾聽和尊重。”“通過共同研究達到學者間的相互理解,進而促進民間的相互理解;通過歷史研究促使(中日)兩國人民適當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和相互評判的價值標準,對消除隔閡會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這就是共同研究的主要目的。”尊重還表現(xiàn)在開誠布公的態(tài)度上,把不同的觀點擺出來,把歷史事實擺出來,才能取得共識。
建構共同史觀并不是要建構一種完整的史觀來取代現(xiàn)有的各種史觀,而是要吸取各種史觀中若干雙方可以接受的基本要素,形成具有兩岸特色的共同史觀。這種史觀需要一個形成過程,它不是一步到位建立起來的,而是逐漸積累,隨著兩岸共識的增長不斷地添加雙方可以接受的要素,不斷地充實其內涵,逐步形成共有觀念,增進互相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