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重要會議釋放了政策暖意,提振了市場情緒,助力A股接連大漲,最近一周市場窄幅震蕩。
針對活躍資本市場,我提出的方案是政府機構資金間接入市,通過長期持有股市中的交易所基金(ETF)份額托市,才能真正活躍股市,重建投資者信心。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與日本央行就是這樣做的,持股十年,一朝解套。
2012—2021,日本政府機構一直都是日本股市的第一大股東,直至2022年成功解套。中國首次使用“投資者”術語,要活躍股市提振投資者信心。我們敢不敢學習安倍晉三經濟學,和投資者站在一起?如果只說不做,則市場后市上行空間有限,沒有增量資金,韭菜地長不出大森林。
我們當前的市場環境類似于日本的1989年~1997年。日本居民的金融投資層面,1989年~1997年期間,日本居民提升存款、保險和政府債配置比例,減少股票,股權信托投資以及其他債權的配置比例。1998年~2003年期間,日本居民高配存款、增配政府債和股權信托投資,減少保險,股票和其他債權的配置比例。2004年之后,日本居民仍然高配存款,增配股權信托投資和非上市股權,降配政府債和上市股票。
2012年,安倍晉三第二次擔任首相,推出了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包括QQE(量化和質化寬松),要求央行擴大股票ETF和J-REIT的購買規模,以降低資產價格的風險溢價。同時也認為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GPIF)作為全球最大的養老基金,應該減少對債券的依賴,轉向投資股票和基礎設施、風險資本等其他資產。
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GPIF積極配合安倍振興股市、減輕通縮壓力的戰略,將投資日本股票的比率從12%大幅度提高到25%,并提高GPIF投資股市的上限到31%。到2013年底,GPIF就增加了大約8萬億日元的股票投資。安培還覺得不夠用力,要進一步加大GPIF改革力度,繼續買股票、增持市場份額。于是,截止2022年第三季度,GPIF已經購買了48萬億日元的日本股票。要知道,2022年日本全國GDP總額僅為546萬億日元。直到2021年,GPIF一直是整個日本股市的第一大股東。在此期間,號稱寬松鼻祖的日本央行也開啟了“買買買”模式,由于大規模購買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以支撐受疫情重創的日本股市,日本央行首次超越日本股市最大機構投資者之一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GPIF),成為日本股市的最大投資人。
在金融市場中,政府機構也是股票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尤其在中國,“政策市”的胎記與A股市場與生俱來。在《金石良言》中,我把“救股市”分為3個層次:“資金——信心——制度變革”。政府救市的工具是“注入流動性”,建議政府機構間接入市,通過購買并長期持有股市中的交易所基金(ETF)份額托市,向A股市場注入萬億元資金;政府資金入市必然激活投資人的信心,信心+資金則立竿見影,帶動市場增量資金持續入市;而讓股市走出熊市的關鍵則是制度變革。因為,A股從來就是市場情緒的溫度計,制度變革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