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人機交流方法,簡化復雜且重復性的操作過程,以提高工作效率。 將管理概念和簡化處理方法融入軟件功能的使用中,以提升工作質量。
第1階段教學內容包括:
如何明確制表目標,并合理搭建表體結構;如何有效控制表格數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同時說明目前制表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
明確制表過程的“編輯”操作,包括目的、內容、對象及相關高效處理技巧(準確選擇、快速操作等)。
明確表格“修飾”操作的目的、對象、內容,以及突出重點數據的規則和處理技巧等。
按規范保存電子表格數據并重復使用的技巧。
針對電子表格數據的打印輸出及相關屏幕顯示要求,說明相應技巧等。
第1階段課程,通常包含著創建電子表格的必會應用內容,重點介紹如何按規范的工作流程完成職業化電子表格的創建(包括正確搭建表體結構,以及有效控制數據的準確性)。其目的在于避免生產垃圾數據,影響第2階段的課程(數據的靈活分析和處理)。
這部分教學內容以概念為主,簡單介紹一些具體的操作方法。包括:
概述圖表功能、簡單圖表的創建,展示圖表分析的要點;
介紹數據分析中的算法和作用,概述公式復制的引用關系,說明常用函數的使用技巧;
概述數據庫功能的作用,說明簡單的排序、篩選和匯總方法。
教學目的:
認識數據管理的規律和規則,明確創建表格的重要性和具體方法,保證表格數據可以有效地運用于后期使用和分析過程。
主要教學內容 |
說明數據管理的規則及規范建表的原則(展示問題、說明方法) — 合理搭建表格結構的思路和方法:認識數據規范和類型、明確正確搭建表結構的控制內容,以及創建表格過程的注意事項; — 控制數據有效性的方法:導致數據問題的原因,現有數據的調用法、批量數據的導入法,規范表頭的填充法,數據有效性的控制法; 普通公式常規處理:創建公式(格地址法、數值法、名稱法),公式復制(含意、方法、注意事項)、公式跟蹤(審核、監視); — 表格對象的編輯(控制結構):編輯的定義,正確選擇操作對象(單元格、區域、列、行、工作表等)、表格的結構性編輯(插入、刪除、移動)、內容編輯(添加、移動、復制、清除);編輯對象的名稱(意義和使用)及命名方法; — 表格對象的修飾(增強效果):數字格式(常規、特殊和自定義格式),對齊方式(水平、垂直、文字和特殊),格線和背景(作用,控制方法、套用格式、區域與表轉換),簡單介紹條件格式的作用及使用技巧等; — 表格數據的保存和打印:保存的類型、作用和處理方法,表格內容的打印(小表格、大表格設置、超大表格的打印和顯示控制技巧)。 |
教學目的:
認識表格數據在靈活分析中的作用、條件和方法,以便在深入學習的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
主要教學內容 |
— 用圖表分析數據:圖表的作用和創建方法,簡單的圖表編號和修飾技巧 — 圖表分析技巧:展示“轉置”、“圖表類型”和“第2Y軸”的分析作用 — 算法及使用說明:公式復制與引用關系,常用函數介紹(邏輯函數IF) — 數據統計:規范化數據整理、排序、篩選、分類匯總 |
以上內容為常規課程的大綱(建議課時為6小時,即一天)。實際教學內容可以在此基礎上,根據學員情況或單位要求進行適當調整,或按指定要求增減教學內容(預先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