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的A股,曾一度跌得只剩下6個蘋果。3500多支A股僅值6個蘋果?14億人口的中國,精英云集卻未能培育出個像樣的蘋果,這在絕大部分精英的內心是不服的。 據18年底A股市值分布區間統計,59%的公司低于50億,78%的公司的在100億市值以內,僅不到2%的公司超過千億市值。年后的這波行情,雖有大漲,但中美之間的落差并未得到實質性改變。 從質押融資難,到債券違約,從商譽爆雷、到124家上市公司控股權易主,根本原因在于上市公司投行能力的缺失。
從存量市場供需求來看有5個方面的原因:
1)信息不對稱。以股票質押為例,今年場外質押需求繼續維持在4萬億以上,是場內質押的3倍。單一銀行、券商的自有資金,無法滿足上市公司剛需,需要投行進行私下匹配。即使同是券商,各家的條件也有差別很大。
2)能力不對稱 市場不經濟。上市公司的投行需求呈點狀、突發性能力要求高,并且其自身沒有足夠多的項目試錯,無法檢驗資金渠道、方案的有效性,自己養專業團隊也不劃算。
3)客戶服務淺。券商、銀行等機構,更多的還是靠牌照吃飯,業務落在具體的營業部,所以有難度的FA業務實質做得很淺。其它非持牌機構更是采用打游擊的方式,淺嘗輒止。從我們接觸過的一批后付費質押項目來看,有不少項目本來能做,只因為股東與投行團隊缺乏信任,到處詢,成為“網紅”后而不能做。
4)中間渠道環節多。一般為2~5層,各方對資金端、項目端的把控度都不高,各方處于“囚徒困境”狀態,導致成功率不高。無論是對上市公司還是服務機構都是一種傷害。
5)后付費模式的后遺癥。長期以來上市公司處于強勢地位,后付費 臨時找服務機構,形成了溫水煮青蛙式的隱患。遇到18年這種下行環境,很多臟活、苦活、累活就很難找到合適的人干。
從增量需求來看:
隨著中美走向緩和,我國也將逐步開放資本和減少管制,過去大量靠政府補貼的形為要轉變為通過市場行為和金融行為來解決。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投行團隊都將直面全球競爭壓力。
上市公司內部投行人才的短板:
當前作為上市公司一線投行人才的董秘、證代、戰略、投資等方面人才流動性特別高。 原因有三:一是,投行人才從系統學習“國勢 產業 大金融 管理”、到試錯成長,到成熟能打仗需要有一個過程,經常是未及成熟,就已被短期KPI淘汰。新找的工作與原有的工作交集很少。無論是對公司還是對投行人才形成了巨大的錯位和浪費。二是,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很難堅持5~10年,每個人的工作成效都會高潮和低谷的時候,缺乏一個彈性的冗余機制;三是,以固定薪資為主是留不住優秀的投行人才,在薪酬之外缺乏一個價值增量做牽引的事業和夢想平臺。 短期KPI完成不了,直接高薪挖人替代,貌似有解。但據一家權威機構統計,美國企業中高層空降的能存活過兩年的概率是32%,而這個數字在中國11%。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抱怨優秀人才難招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空降人才難以堅持。
應對之道:
無論是上市公司補足投行能力的短板,還是董秘、戰投等投行人才培養、吞吐,實現投行能力的產業深耕,都需要構建一個彈性,用人之所長的投行事業發展平臺。
從阿里、騰訊的投行部門,為企業所構建的持續增長動能和競爭優勢來看,自建投行團隊對上市公司是有長期戰略意義的,并且基于產業深耕的投行團隊已經出現了100億市值標桿上市公司,比A股70%的公司市值都高。
有一種實現路徑,對上市公司及權重股東而言,無需增加額外成本,只需調整支付形式,就可以實現讓投行團隊不僅為我所用,且為我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