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象
需要健康的人
目的
讓更多的人了解健康知識,養成健康習慣,保持健康行為,享受健康人生。
內容
Do you like 做你喜歡做的 Do you can 做你能做的 Do you should 做你應該做的據調查,當今社會中健康人群占15%,疾病人群占15%,亞健康人群占70%,亞健康和疾病的人則在承受著不同程度的痛苦。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是因為我們很多時候都在做自己喜歡和能做的事,而沒有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因而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我看到一位盲人在馬路邊遲疑,有位好心人緊走幾步欲攙扶他過人行道:“你上哪兒?我送你去吧”。盲人笑了笑:“不麻煩了,謝謝你!你可送我一程,可你不能送我一輩子。”他輕點木棍,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去。 遭遇困境,我們一般總是環顧左右,希望別人能拉一把,這可能會讓我們較快地逃離暫時的不幸,但人生還有無數的困境仍在不遠的前方等著,我們一旦失去了外界的援助,大都只能在困境中不能自拔,甚至自甘墮落。而在困境中懂得自救的人,也許要在困境中多煎熬一段日子,但他從中領悟了戰勝困境的信心和勇氣,再次面臨困境時,就能變得從容、機智,臨危不亂。 我們的健康也未嘗不是如此。當我們感到身體不適時,更多的是到醫院去,做各種各樣的檢查,當儀器檢查不出毛病,醫生說沒有毛病,回去多休息時,我們有些人還非要醫生開一點藥給他,似乎到醫院不開藥就沒有看過一樣。 我以前有這樣一位同事,平時一直就身體不爽,也檢查不出什么毛病,最近幾天感到吃飯腹脹,就只敢吃稀飯,他說稀飯好消化,并到醫院去做各種檢查,拍片、做B超、化驗,就是檢查不出毛病。連續吃了幾天的稀飯,臉色越來越差,還準備去做胃鏡。我說你還是多補充一點營養素,多吃一點維生素B試試看。他還是不相信那東西,最后檢查是慢性胃炎,也沒有什么特效藥,醫生則一句話:“平時注意飲食”。 著名的民營企業家均瑤集團總裁王均瑤因腸癌、著名視覺藝術家陳逸飛因過度勞累而突然辭世。他們做了他們喜歡做的,也在做他們能做的,但他們沒有做他們應該做的,保護好自己的健康,為自己、為家庭、為國家、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這些例子舉不勝舉。 我國于2003年9月18日到10月20日,進行了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2003年我國城鄉居民患病率為14.3%,比1993年增加了0.3%,即十年內增加了7.1億人,達到50億。盡管我們的衛生投入、醫生的數量和醫療的質量比十年前絕對有了提高,可為什么病人反而更多了呢? 現在,如果你到醫院去調查,醫生的健康狀況如何?有調查顯示,醫生的平均壽命比平常人群少2歲,即使是長壽的,你去問問他,有多少是依靠藥的! 由此可見,我們的健康不能只交給醫生,健康還應靠自己。你生病了,去醫院,如你有幸遇到負責的醫生,他會仔細了解你的發病原因,幫你解決問題,但有多少醫生有這個時間和耐心去了解。我們看病有這樣的經歷:檢查是如此的多,候診時間是那么的長,就是看病與醫生交流時間是如此的短,這樣能幫助我們健康么?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同濟大學醫學院院長、國內著名的心血管專家胡大一教授接受了南京《現代快報》采訪時,說了自己親眼見過的這樣一件事:一名28歲的女病人,經常是在后半夜在睡夢中驚醒,同時還有胸悶癥狀,到醫院后,先檢查心電圖,醫生說是心肌缺血,很可能是冠心病。接著,病人又輾轉幾家醫院求治,越查越糊涂,最后經過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她根本沒有病,但此時病人已經花費了四五萬元。胡教授說,這名病人沒有家庭遺傳背景,也沒有冠心病發病的危險因素,病癥也不是典型的冠心病癥狀,稍有醫學知識的醫生就可在門診判斷出不是冠心病,病人最多花個10元的掛號費。10元錢就能解決問題么?病人沒有任何疾病,就是沒有任何問題么? 目前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影響健康的因素已從以前的細菌或病毒,變成了行為和生活方式、環境、營養不良等因素。而這些知識在學校中那些即將成為醫生的學生很多都沒有學過,甚至有些專家都還是知覺不知覺地在應用生物健康模式的觀念,不會去根據病人的實際生活和工作環境去考慮解決病人的問題。有些醫生也是有病才治,缺少預防的觀念,缺少綜合考慮的觀念,甚至缺少健康的觀念。我有一個同學,他博士畢業分到上海一個非常有名的醫院。我問他,你讀過營養學么?他回答沒有。你說一個沒有讀過營養學的醫生,他在解決你的問題的時候,能從營養學角度去考慮問題么? 現在膽結石者很多,我母親也有過膽結石,醫生告訴我不能給她補鈣,可是我查文獻說結石病人許多是由于缺鈣造成的,為什么會這樣?我夫人是醫生,通過她我了解到,醫生是如此的忙,她沒有時間和多余的精力去讀這些文獻,也就不了解這些研究進展,只是根據他的想當然。 可能你看到自然社會環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你可能覺得健康自己沒辦法把握,但我們知道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通過我們對這些健康危險因素的了解和認識,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保持健康才是可能的。 因此,真正能救我們的是我們自己,用我們的知識,用我們的常識,一起來做自己健康的救星,將健康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因此,我們必須學習。恐怕有人會說,我爺爺活到70多歲,一個字不識,他不也活到那么大?當然,恭喜你有一個很好的遺傳基因,可是你有沒有發覺,你爺爺70多歲,還沒有多少疾病,你20多歲就開始感覺到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并且你現在所處的環境能與你爺爺那時比?你現在所承受的壓力能與你爺爺比么?你現在吃的東西能與你爺爺比么?如果你爺爺當時能學到一點怎么樣維護自己健康的知識,他也許能活到120歲。 健康需要自己把握,我們只是交通標志,提供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