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對象
職場女性、管理者
課程目的
1、了解配偶在家庭生活中的需要和訴求,培養關注家庭成員內心需求和生活需要的“溫馨女性”關注力。2、通過現場互動與分享,學習家庭內溝通的基本準則與技巧,為婚姻與親子關系的和諧提供保障。3、掌握親子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科學方法,為孩子的培養和看護提供恰當的“監護”和保障,與孩子一起成長。4、緩解長期高度緊張狀態下的心身疲勞,調節情緒,舒緩壓力,改善心身健康狀態,享受生活樂趣。
課程內容
婚姻和家庭是實踐的藝術,僅僅掌握某些知識或技巧并不能保證建立良好的關系,更需要磨合和相處中相互進步和促進,改善個人的認知和情緒,才有希望獲得美滿的關系。根據實際需求,培訓師設計了婚姻和諧與家庭和睦兩個模塊的培訓課程,保障培訓實效。兩模塊的內容在實際課程中將穿插進行。
模塊一、了解配偶,提升婚姻幸福感
簡述:
婚姻,每個成年人都會不自主的進入。但大多數進入婚姻的成年人卻缺乏了解配偶的能力,甚至固著于某些情緒或瑣事而放棄了解,為家庭生活蒙塵。大多數工程師認為異性是最難理解的生物物種。今天,我們開始去了解和理解身邊朝夕相處的這位異性。
此模塊采用心理測評和小組討論演練相結合的形式,協助管理者了解自我和配偶在婚姻生活中的各種需求,成為彼此關注和呵護的妻子與丈夫。
流程:
1、婚姻的綜合功能
換個說法,婚姻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您因什么而結婚?”
結婚的目的很多,或許是因為“想要結婚了(親密的需求)”或是“想要找個人生孩子(生育的需求)”或是“不愿再孤單(陪伴的需求)”或是“有人仰慕我(尊重的需求)”亦或是“找個人一起買房子(生理的需求、經濟的需要)”。
經濟與物質、性滿足、生育、親密關系、尊重與被仰慕的需求是美滿婚姻關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大數據表明——門當戶對,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愛情和婚姻更幸福。大體相同的經濟基礎代表了同樣的消費觀、金錢觀與生活習慣,這些因素會提升婚姻質量。
心理學原理——戀愛可以是單一目的,但婚姻一定是綜合因素滿足下的果實。婚姻只有具備了多項功能,才是穩定的。
2、婚姻關系的鐵三角
激情、親密與承諾是婚姻關系中必不可少的三個要素。激情,保障彼此間的相互親近與吸引,也就是愿意和想要親近彼此。親密,則表示妻子和丈夫有很多的共同話題、共同愛好可以彼此分享,可以做到彼此信任和信賴,會產生包容與理解。承諾,則是婚姻存在的基礎,也就是給與彼此“想要白頭偕老”的內心驅動力。
心理學原理——單一要素的婚姻或親密關系是不穩定的,只有具備了三者,才是穩固的親密關系,有長遠和長足發展的基礎。
3、婚姻關系中妻子需要什么
分組討論,男女分開,分別討論在婚姻生活中妻子希望得到什么,需要哪些條件的滿足。一般來講,妻子在家庭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如孩子的哺育、家庭氛圍的營造、經濟生活的調控、飲食與健康的維護等至關重要的環節。
妻子在婚姻生活中需要家庭的承諾、經濟的支持、丈夫的忠貞與坦誠、情愛以及被丈夫關愛,同時,妻子更傾向于言語的溝通。
心理學原理——妻子在婚姻中更希望情愛與語言的溝通,得到時時刻刻被關愛的感覺。
4、丈夫眼中的完美妻子是什么樣的
此環節,男女分組,分別討論在婚姻生活中,丈夫的十個需要,增加思考和相互的了解和理解。按照傳統的中國式家庭分工,丈夫在家庭中擔任著經濟的主要功能,為妻兒提供良好的經濟和物質保障,同時,為妻子提供持續的安全感。此外,丈夫對于妻子有其設想和期望,如丈夫期望一個完美的性伴侶,滿足性需求,同時,丈夫會希望妻子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為其爭面子。當然,丈夫也希望妻子和他最好有同樣的愛好,比如釣魚、足球等,是娛樂的好伙伴。此外,丈夫也需要生活上的照料,如出門有干凈衣服,回家有可口飯菜。丈夫們希望妻子關照自己,但盡可能少嘮叨。
心理學原理——成年人,作為一個綜合體,會有各種需求。如果諸多需求,在婚姻內均得到滿足,則婚姻幸福、和諧的幾率更大。
5、我為家庭美滿做貢獻
基于上述環節,了解了妻子和丈夫對彼此的需要和期望,管理者對異性及自己的配偶有了更多理解,接下來討論滿足各種需要的可行辦法,來問問自己,“我希望婚姻關系穩固、和諧,我需要做什么”。
心理學原理——婚姻中,丈夫和妻子各自有其訴求,我們在追求自我滿足的時候,也需要給與對方滿足和認可,也就是在婚姻中,不能僅僅索取,更需要給予,才是平衡之道。
6、給予持續的愛——與配偶再談一次戀愛
婚姻生活需要驚喜。如果在常年的婚姻生活中,仍能偶爾得到禮物和驚喜,將是振奮人心的舉動。找到戀愛的感覺,是太多人對婚姻的期望,在了解婚內生活中,彼此的需求后,就可以展開行動。當然,要根據各自家庭的實際狀況,有選擇的實施。
心理學原理——人之天性是喜歡變動,婚姻生活中的小驚喜會提高彼此的心理感受,增加歸屬感和忠誠的驅動。
模塊二、順暢溝通,家庭和睦的保障
簡述:
“家庭生活不能就這樣了”。家庭生活可以平平淡淡,但不可摔摔打打。經常聽到婚后的男女抱怨各種瑣事,關于經濟、對方父母、孩子等等,因家庭生活受到傷害而放棄對婚姻的期望,覺得就只能這樣僵持或將就下去。
其實,不管以前經歷了什么,目前狀況如何,雙方都有機會將家庭關系緩和和改善,使家庭更和睦與團結,找到戀愛的感覺,需要良好的溝通和正確的定位。
精彩和喜悅,是每個家庭最佳的狀態,也是此次課程的最終目的,我們試著向這個方向邁進一小步。
流程:
1、家庭溝通的重要原則
通過角色扮演,將生活中的溝通場景再現,為管理者展示不同的溝通心態和立場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家庭內溝通首先需要建立兩個信念——1、自己的愛人是最合適的;2、自家的孩子是最棒的。用鼓勵和肯定接納愛人和孩子,他們會變得更好,關系更融洽。
家庭內溝通的要點是“去情緒化”。大多數事情都是瑣事,不涉及道德、原則,但處理不當就會導致不良情緒,而傷害彼此。
心理學原理——負性情緒,是親密關系的大敵。暗示和感化的力量大于訓誡。
2、家庭理念——夫妻關系先于親子關系
在諸多家庭矛盾中,最集中化的表現之一是淡化或弱化夫妻關系,而將孩子放在了家庭的首位,一切為孩子著想,貌似是在培養家庭的未來,其實本質上卻是在傷害家庭的幸福。
心理學原理——夫妻關系是家庭的基石,親子關系是家庭的果實。
3、親子教育的家庭氛圍,勝于說教
原生家庭對親子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它會塑造孩子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父母的性情、脾氣、處事風格等等細節全都一一刻在了孩子幼小的腦袋里。孩子不管行為、學習,或者生活習慣等的“問題”,其實都是父母問題的外化和展示。因此,孩子的諸多問題的解決之道在于父母身上。孩子學習習慣不好、不愛學習,大多和家庭氛圍有直接關系。
心理學原理——人在適應環境,同時環境也在塑造人。家庭是孩子最直接接觸的第一個環境,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才能保證他的人生足夠精彩。
4、做淡定的家長,培養有責任心的孩子
現場解決家長的關于孩子的疑問,以“問題解決”的立場來看待親子教育中的種種困惑。在親子教育中,尤其是上小學以后的孩子,家長需要明確某件事是孩子的事情,還是家長的事情,如果是孩子的事情,那么不可強求,只能引導,因為那是別人的事情,家長不能代勞。同時,孩子的事情,主導權交給孩子;孩子的事情,責任交給孩子;孩子的事情,孩子承擔后果。
心理學原理——親子教育中的諸多問題的源頭是父母站錯了位置。
5、平衡工作與家庭,高效工作
上班前,進行壓力交割。告訴自己“大腦是用來解決問題的,不是用來承擔糾葛、壓力的”,暫時將壓力放在大腦之外的地方,比如記事本、便簽、日記等,保持頭腦清醒“輕裝上陣”。下班回家前,同樣暗示自己要開始家庭生活了,調整心身狀態和溝通模式。此環節開展系統的平衡訓練和練習。
心理學原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一生的職業財富。只有全身心的聚焦于工作或家庭,才能保證身份角色的到位,成為高效、稱職的員工與快樂、幸福的家庭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