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對象
新入職員工、基層員工
課程目的
1、讓首次進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們理解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角色轉換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培養理性的工作態度,理解合格的新員工應具備的職業道德、職業品質、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明確職業定位。2、引導新員工從自然人角色到職業人角色的轉換,持續學習。幫助新員工理解溝通在工作中的重要價值,促進員工突破自我性格和能力所限,相互理解,相互包容。3、幫助新員工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心態,培養“工匠精神”、主人翁意識、自信與合作精神,塑造愛崗敬業的精神品質。4、引導新員工培養良好的職業思維和行為習慣,明確個人的職業技能需要和自身優勢,促使個人持續學習、進步,與企業共輝煌。
課程內容
結合90后心理發展階段的特點、認知能力與學習特點,此培訓以心理測評、游戲、互動、小組分享、角色扮演、案例討論等形式開展,少理論說教,多培養訓練,確保學習的參與性和有效性。
上篇——角色轉換,職業起航第一步
1、角色轉換――樹立卓越的職業態度
對工作——為自己的職業未來搏一回
要點:忙得快樂:享受工作;累得歡喜,充實自己;忙而不亂,累而不疲;心靈減壓,化解情緒。融于環境,境隨心轉;創造機遇,把握機遇。
心理學原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決定了——新員工,90后的大學生最渴望的是實現自我價值,為“我”而工作。
對企業——忠誠、認同與感恩
要點:忠于公司利益就是忠于自己,忠誠比能力更重要。認同本企業文化,與企業同舟共濟。對企業要有服務的心態、感恩的心態。接受并尊重你的領導。
心理學原理——和公司共同進退,有助于激發員工內心的成就動機。
對責任——主動負責的職業意識
要點:責任與使命,責任感與自我價值提升;理性看待付出,責任意識培養。
心理學原理——使員工發揮自身價值,最根本的是讓員工看到使命和價值。
2、角色轉換――培養良好的職場素養
要點:敬業與服從、紀律與規范、情緒管理、角色與認知、團隊協作與合作。
心理學原理——職業素養是個人綜合素質在職場的體現。公司有責任創造體現員工職業素養的良好氛圍。
3、角色轉換——形成良好的工作習慣
要點:目標導向、高效執行、提升執行力、主動執行、發現問題、創造性地工作、對付拖延癥。
心理學原理——良好的工作習慣是高效的基礎。實踐表明,對付拖延癥最有效的方式是行動、行動、行動。
4、角色轉換――掌握基礎的工作方法
要點:職場基本工具、SMART、PDCA、5W2H、目標管理。
心理學原理——目標明確的員工,其工作效率是目標不明確者的3-8倍。
5、角色轉換――塑造得體的職業形象
要點:儀容禮儀要求、儀表禮儀、儀態禮儀、表情訓練、接待禮儀、日常辦公室禮儀。
心理學原理——得體的儀容儀表會優化情緒,提高職業感和他人的認可程度。
6、角色轉換——描繪燦爛的職業藍圖
要點:成長畫布技術、職業發展規劃、崗位特征分析、個人優勢與潛能。
心理學原理——職業發展若是與性格和優勢同步,則會事半功倍,前景輝煌。
下篇——工作,因溝通而精彩
1、有效溝通——為何溝通
要點:溝通的重要性分析;失敗溝通帶來的損失;溝通的信息發送、接收、反饋三要素。
心理學原理——溝通,尤其是語言溝通,是人類特有的高等智力行為。良好的溝通有助于推進工作,展開合作。溝通能力,是職場人最基本的職業技能。
2、有效溝通——基本共識
要點:1、溝通需有目的意識、顧問意識、民主意識。
2、有溝通才有了解,有了解才有理解,有理解才有諒解,有諒解才有合作。3、溝通是一種資源與能力,投入與回報是成正比的。
4、只有缺乏溝通能力的人,沒有溝通不了的事。
心理學原理——有時某些事情、某個人看起來很難溝通,不妨換個角度,拋開成見,坦誠相待,反而有利于推進合作和諒解,有助于工作的推進。
3、有效溝通——基本步驟(6步)
要點:事前準備、確認需求、闡述觀點(FAB原則)、處理異議、達成協議、共同實施。
心理學原理——情緒表達和控制,在職場溝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4、有效溝通——良好溝通的特征
要點:明確性、雙向性、開放性、一致性、同理心、談行為與結果。
心理學原理——確保溝通雙方在同樣的語境中,是溝通成功的基石。
5、有效溝通——DISC性格與溝通
要點:DISC職業性格測評、D型性格、I型性格、S型性格、C型性格;性格優勢分析、性格特征、溝通注意事項。
心理學原理——人,生而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行為風格。與人打交道,最重要的是了解領導、同事、家人的內心需求和行為習慣,才能更好地“換位思考”,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
6、有效溝通——與內心“自我”達成一致
要點:內觀自我、潛意識對話、職業規劃、目標設定、優勢發掘、內外平衡。
心理學原理——與他人溝通是社交需求,而與自我的內心溝通、達成共識是職業發展和人生進步的持久動力。